当前位置 :主页 > 淮南资讯 > 内容正文

“互联网+智慧人饮”开启农村供水新模式

【 发布时间:2023-10-18 】

  日前,记者从市水利部门了解到,大通区积极探索“互联网+智慧人饮”的投、建、管、服新路径,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、水质达标率、自来水普及率、供水保证率的“4个100%”。

  大通区推进前端平台一体化建设,基于全区“智慧农饮”主平台,以数据资源与业务平台为支撑,建成智慧水务工程管理系统、营业收费系统、智能抄表APP等三大信息化管理系统,植入智能监控、工程管理、水费管理、物资管理、用水节水管理五大应用系统,构建起了“1+3+5”信息化智能化控制体系。该区加强中端平台精准化管理,运用互联网、物联网等新技术,把各个节点的数据汇集到智能管理平台,工作人员通过电脑、手机可随时随地进行监测、调度,同时可对发生的事故精准判断和及时准确处置,实现了从水源到水龙头全链条全区域自动运行、精准管理。深化末端平台人性化服务,开通“大通智慧人饮”公众号,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各项服务,极大方便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。

  大通区加强工程网建设,按照相关要求,对全区的泵站、管网和水表进行自动化改造,通过分年实施“2018—2023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”,稳步推动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。加强信息网建设,依托“智慧农饮”平台,加快实施全流程数字采集工程,加大供水监管、生产、服务应用系统整合力度。加强服务网建设,积极采取设计、采购、施工+运维模式,组建农村供水运行管护公司,改变了过去乡镇、村各自为战的局面,实现全区农村供水管理人员减少50%,管网涌失率降低到10%,水费收缴率达到97.8%。

  坚持城乡同水源,大通区利用城区首创水务的水源对农村地区水源进行全部替换,实现了城乡供水“同源、同质、同网”,水价较城市自来水低近30%,依托现有的深井泵站,在居住集中、用水需求较大的区域设置了16处备用水源,保障应急用水需求。坚持资金同使用,积极申请筹措各类资金,专项用于与农村供水工程相关的各项建设,严格按照区级财政报账要求,确保资金使用安全。坚持运维同管理,加快推进农村供水设施产权制度改革,建立起“工程管护运行者筹集为主、政府绩效考核进行奖补为辅”的管护机制。探索建立全区“放心水”评价标准体系,规范相关操作规程。同时,依托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城乡供水进行全过程监管,保障群众从“吃上水”向“吃好水”转变。 (记者苏强)

  (责编:王倩,初审:田野,终审:余永波)